一帶一路地區主要宗教及全球倫理教材套
頁數: 1 / 1
第四課 宗教為人類帶來衝突還是福祉?
學習重點
4.1 宗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衝突
4.2 宗教與和平
4.3 各宗教對「和平」的看法
4.1 宗教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衝突
嘗試回答以下是非題,看宗教對人類其他文明有什麼影響。
1 哥白尼(Nicolas Copernicus)相信太陽才是世界的中心。這學說為中世紀時期教會相信的「地球中心說」帶來衝擊。
2 本港最多人選擇在中秋節打小人。
正確答案:三月是打小人的高峰期。
3 長洲太平清醮有凝聚社群功能。
4 教宗曾代表天主教會向國際社會發出和平及環保的呼籲。
正確答案:這件事發生在2015年。
5 德蘭修女(Mother Teresa)曾獲諾貝爾和平獎。
正確答案:德蘭修女於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。
答案
6 塔利班(Taliban)不理各國反對,用炸藥及火炮毀滅世上最高的石造佛像。這佛像曾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
7 位於中東地區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長年發生衝突。他們雙方各信仰不同宗教。
正確答案:大部分巴勒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,而多數以色列人信奉的是猶太教及基督教。
8 香港政府早年財力有限,沒有充足資源應付急遽增加的人口。當時有賴宗教及慈善組織開辦學校、醫院、社區服務中心,情況得以紓緩。
9 大部分宗教的教義均反對飲酒。
正確答案:大部分宗教反對的是酗酒。
10 印度聖雄甘地(Mohandas Gandhi)的反暴力思想源自耆那教(Jainism)。
正確答案:耆那教是印度極度反對殺生的一種宗教。
補充知識
尼古拉·哥白尼
哥白尼(1473年2月19日-1543年5月24日)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著名的科學家。他提出「天體運行論」,認為地球及其他行星繞日是以圓周軌道運行。這個學說對當時基督宗教「以地球為中心」的傳統說法帶來衝擊。有學者認為當時這些科學學說會局限人對神話的詮釋空間。
莫罕達斯·卡拉姆昌德·甘地
甘地(1869年10月2日-1948年1月30日),人們尊稱他為聖雄甘地,是印度獨立運動領袖。他領導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,激發了其他殖民地人民為民族獨立而奮鬥。他多次利用絕食的方式呼籲人們拒絕暴力。
補充知識
聖德蘭修女
德蘭修女(1910年8月26日-1997年9月5日)是阿爾巴尼亞裔印度籍羅馬天主教修女。她將一生奉獻在教會,為印度窮人服務。自1960年代起,德蘭修女創立仁愛會,幫助全球貧窮受苦者。

1979年,為表彰德蘭修女對窮人和困苦者所作的努力,她獲頒諾貝爾和平獎。
思考問題
從是非題中找出兩項因宗教理由造成紛爭的事例,稍加解釋。
從是非題中找出兩項因宗教啟迪促進和平的事例,稍加解釋。
你認為除了宗教因素,還有甚麼其他原因導致紛爭或和平嗎?稍加解釋。(可從下圖找提示)
4.2 宗教與和平
4.2 宗教與和平
如何理解和平?

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和平:消極的角度和積極的角度。

  • 從消極的角度看,和平就是沒有戰爭及衝突的平靜狀態。
  • 從積極的角度看,和平不單表面沒有戰爭和衝突,更在於因人們懂得公義和平的重要性,故不需以衝突和戰爭去尋求公義、平等分配。
如何處理衝突?
  • 要好好處理衝突,達至和平(無論是消極的,抑或是積極的),說話及協商技巧很重要。利用這些技巧,可將紛爭化解,免於使衝突惡化。
怎樣達至個人內在和平、人與人之間的和平、
國與國之間的和平?
  • 如果沒有價值觀念作為基石,高超的說話、協商技巧或會流於表面,達至的和平亦未必持久、穩固。
  • 世界各大宗教傳統均載有為人處世的教誨。這些教誨承載了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念,包括尊重、包容、憐憫、寬恕、重新修和等。我們應該自小建立良好的價值觀——尊重和包容異己之見,實踐公義,從而達至持久和平。
  • 這些價值觀/德性在宗教經典、故事、詩歌、美術作品或建築等形色展現出來。甚至,這些價值觀念/德性滲入了非宗教類作品,影響沒有信仰宗教的人士。
細讀以下故事,然後思考問題。
主教的銀燭台

很久以前,在法國的一個小鎮裡住有一位仁慈的老主教。他樂善好施,從不讓找上門的窮人或乞丐空手而回。

有一日,鎮上來了一位潦倒的異鄉人。他身形魁梧,但衣衫襤褸,明顯飽歷滄桑。他的眼神充滿鬱結及不安。鎮上的人一接眼就對這個陌生人提高防備,沒有旅館肯接待他。最後一名婦人做好心,介紹他去找仁慈的老主教。

老主教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窮人,包括他的薪水和住所,自己省吃儉用住簡陋的房子。只有一樣東西是主教沒辦法割捨的,就是吃飯用的銀器。

主教收留了這個異鄉人,給他吃,給他住。這個異鄉人名叫尚萬強(Jean Valjean),因偷麵包被囚在慘無人道的監牢達十九年之久。剛歷十九年牢獄生涯的尚萬強第一次睡在被褥上,他卻無法入睡,主教的友善讓他太意外了。想起他這十九年來受到的對待,他恨極了這個社會。於是他起身,偷走了主教的銀器,連夜逃亡。不幸他還是被警察抓回來,被押到主教面前。想不到主教說,「請你們放了他吧,銀器是我給他的。」然後,他轉身向尚萬強說,「你走得太匆忙,忘了這對銀燭台。」

警察走了以後,主教對尚萬強說,「不要忘記,永遠不要忘記,你拿了這些銀器,從此要做一個誠實的人」。

  • 這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《悲慘世界》中的一段小故事。
  • 《悲慘世界》是一部小說,不是宗教典籍,但這個故事道出了一項各大宗教傳統均予以肯定的德性:
    寬恕

細讀以下故事,然後思考問題。

  • 尚萬強為何會偷主教的銀器?舉出兩個原因。
  • 你認為尚萬強人贓並獲,被警察抓回主教面前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?
  • 主教為什麼要替尚萬強隱瞞?
  • 你認為如果尚萬強再被抓進監獄,他對這個世界有何看法?
  • 從故事所見,你認為寬恕與和平有何關係?
  • 有人說,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會更易寬恕人,背後有何假設?
  • 寬恕怎樣才不會被濫用?
  • 寬恕與縱容有何分別?
細讀以下新聞,然後思考問題。
槍手襲肯尼亞巴士 穆斯林乘客護基督徒

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

東非恐怖組織索馬里青年軍(al-Shabaab)周一在鄰國肯尼亞施襲,槍手伏擊一架巴士,打算找出車上的基督徒殺害,可是車上以女性為主的一眾穆斯林乘客主動捍衛其他基督教徒。目擊者稱,穆斯林乘客向槍手表明:一是殺光所有人,要不就放過全車人。一名基督徒男子嘗試逃跑,可是被擒和處決,巴士後面一輛貨車的司機亦遇害。肯尼亞當局全力緝兇,又讚揚車上穆斯林乘客,「我們都是肯尼亞人,不被宗教分開」。

遇襲巴士原定前往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邊界的城市曼德拉 (Mandera),類似旅程一向有安全風險,大部分巴士都需要警察護衛,可是,事發時警車拋錨。載有超過100人的巴士照舊行程,不久即被槍手截擊。槍手命令車上穆斯林乘客下車,以區分出基督徒,可是穆斯林乘客拒絕,更主動將頭巾借給基督徒女性,幫助眾人躲在袋子堆後。

一名目擊乘客憶述:「當時有穆斯林乘客說:『如果你們想殺我們,就殺我們。這裏沒有基督徒。』槍手最終離開,不過警告會返回。」

索馬里青年軍近年多次襲擊肯尼亞,以報復該國參與清剿青年軍的軍事行動,他們4月曾在大學開殺戒,造成150人死亡,據報他們要求學生背誦《可蘭經》經文,背不出者即遭處決。

  • 這段新聞道出各種宗教與和平共存的重要性。
  • 在危難一刻,無論對方信仰什麼,我們也應該尊重和拯救人的生命,活出了人性的光輝。

細讀以下故事,然後思考問題。

  • 找出新聞中提及的兩個宗教。據你日常新聞所得的印象,這兩個宗教的信徒的關係如何?
  • 找出事件中的暴力元素(物件/行動/說話)及促進和平的元素(物件/行動/說話)。
  • 以事件為例,為甚麼宗教對某些人來說是動武的原因,對某些人來說卻不然?
  • 你認為怎樣才能促進消極的和平?怎樣才能促進積極的和平?兩者的優次如何?兩者的關係如何?
4.3 各宗教對「和平」的看法
請細讀及選出你最欣賞的一段話與人分享:
內容是什麼意思?什麼情況適用?
請細讀及選出你最欣賞的一段話與人分享:內容是什麼意思?什麼情況適用?
單完四 小結

宗教和倫理對人類的重要性

全球倫理推動者漢斯.孔恩教授(Prof. Hans Küng)畢生研究宗教,他認為宗教有光明一面,也有黑暗一面。儘管現時還有不少衝突是基於不同宗教信念引起的,他深信宗教光明的一面,能促進和平和互相包容,為世人提供倫理標準及個人規範的指引:

如果沒有宗教之間的和諧
就沒有國與國之間的和諧

如果沒有宗教之間的對話
就沒有宗教之間的和諧

如果沒有全球倫理標準
就沒有宗教之間的對話

如果沒有全球倫理
地球將無以存活